对于存在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精神疾患的师生,学校应做好隐私保护,设立标准化处置流程,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家长或亲属,并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心理援助机构,联合家庭、社区及医疗机构将各项流程措施落实到位。
□ 本报记者 张维
6月9日,北京小学一至三年级返校复课的消息刷屏,家长们为“神兽归笼”喜大普奔。而此前一天,小学四年级、五年级返校上课给周一早高峰带来的压力,都有着一点“好消息”的味道。
新冠肺炎疫情让孩子与家长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但在很多家庭里,“母慈子孝”的和谐画面没持续多久,不少家长就抱怨亲子关系开始变得紧张,很多孩子也直呼还是在学校好。
亲子关系亮起红灯的不在少数,更有青少年自杀极端事件发生。如今,随着学生返校,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修复和保护,将成为学校当下最需关注的问题之一。
《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多方力量已经在构筑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墙。在积极推进开学复课工作中,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近期专门发布《给全国中小学校新学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建议》(以下简称《指导建议》),要求关注和重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学生,对其提供充足的情感、生活和学业支持,开展有效心理辅导,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应对、及时上报。针对受疫情影响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个别师生,提供长期专业心理干预、转介和支持服务。
近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也出手,联合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及阿里安全、阿里巴巴公益推出“守护生命计划”,对网络上发现的包括青少年这一重点群体在内的有轻生念头的人予以宣导和安抚,引导求助正规的心理援助渠道,助其走出困境。
自杀干预机制救下13岁男孩
13岁的小明(化名)差一点走上了绝路。
他的母亲如今依旧感到后怕,“根本就想不到”,直到河南省漯河市沙北公安分局的警察突然上门,她才知道和自己一直在一起的孩子竟然产生了寻死的可怕念头。
“我也没怎么他呀,这不就是快开学了,催他赶紧完成作业嘛!”这个母亲仔细回忆了一下孩子的情况:因为小明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她确实和孩子生了气。
沙北公安分局治安大队一中队队长胡广战说,让小明产生轻生念头的起因确实如此,“家长催他写作业,他有逆反心理,和家长发生争执,后来产生了轻生念头。”
最早发现小明有自杀迹象的是一位与小明素不相识的网店客服人员。原本像往常一样为顾客“上门”感到高兴的客服,因为这位顾客莫名其妙的一句话